第(2/3)页 当时,黎爱华还在青年路卖衣服,和同样卖衣服的王力凡父子常常彼此照应着。王力凡跟着兄弟伙去了一趟红庙子,年轻的王力凡看到他从来想象不到的一番场景:站在他面前有8个人,在每个人的衣服上都别了一张纸,纸上写了十多个单位的名字,有川盐化、蜀都大厦、四川电器等等。对股票一窍不通的他只能站在一边,看来往的人不断地上前询问各类股票的价格。此时,他看到了一位兄弟伙刚卖了1000股蜀都大厦的股票,这位兄弟伙告诉他,1000元钱买的股票,仅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赚了200元。王力凡此时心里萌发了炒股的念头。但是由于当时出售的股票大多是以1000股1000元的价格,而钱是父亲管着,在上世纪90年代初,这个投入仍给王力凡认为父亲是不会给的。他有意说给黎爱华听,他知道父亲信任黎爱华。黎爱华听了这事,有些兴趣,跟着王力凡去了红庙子,看了半天,又试着学别人操作了两天。接着王力凡的父亲也跟着黎爱华开始了操作。 1992年底,黎爱华和王力凡家都分别存下了第一笔资本金,黎爱华却退出了红庙子股市,还坚决要王家也退出。王力凡父子不但没有听,还把青年路的摊位顶了出去,全部资金投身股市。 1992年的红庙子,自发股票交易市场还未到鼎盛时期。不过到1993年年初,据统计数据显示,仅仅每日在红庙子这条街上参与交易的人数就达到了上万人,几乎所有四川境内(除重庆外)公司所发行的股票、内部股权证都陆续进入红庙子市场,甚至债券、股票认购收据都在市场上“炒”,交易品种最多时达七八十种。 由于红庙子股票市场是一种股民自发性聚集的地点,所以股票的买卖只是股权证之间的转让,并没有当初像蜀都大厦那样的纸张股票在握的情况。1993年,王力凡手上同一时间段就有6到7张股权证。 “当时的股票交易是疯狂的,缺乏理性。”王力凡说。初期大部分股票大都在涨,鲜有跌的股票,所以“红庙子”也成了成都人“淘金”的宝地。 有一句老话这样形容:在红庙子街头买的股票走到街尾就能赚钱。由于当时的信息流通不畅,买家总抱着只要有股票就能赚钱的心理,所以在不了解行情的情况下乱喊价,甚至把钱放在小板凳上喊价。 哪里有只赢不亏的事呢?万众狂欢的时节,已经有人在悄悄嘀咕:炒股就像击鼓传花,就看花停在谁手里了。很快,股市轰然崩塌那阵,已经没有人买票了,卖票的人还凄然站在街边,执拗地举着票。雨水从他们的帽檐密密滚落,像长流的泪水。不过,那阵已经是在白庙子了。成都人固执地认为,股市在红庙子的红火和在白庙子的萧条,源于这两个地名的一“红”一“白”。 王力凡父子开始时还为黎爱华早早退市惋惜,为自己大发横财沾沾自喜。接着就变成除了一登废纸,两手空空。 王力凡小声的说:“干妈,我和爸爸这些年一直记着你当时说的‘这红庙子的股市,我就不明白,这钱赚了,还是不明白。人做事不能贪心,特别是不明白的钱不能贪!’。我这些年就是管不住自己,关键时间,都是由于‘贪’,出了问题。” 黎爱华:“那稀饭广场的事情后来没有啥?” 王力凡:“事情是没有事情啦,可是我在圈内是大丢脸了。那次还不是为了小利,把义气都忘了,还差点栽进班房……” 黎爱华拍了拍王力凡:“儿呀,要养成不断总结自己的习惯,知道错了要立即改。听说,你现在那个私房菜经营得还有声有色,这次来香港,是不是为了它?这样就对了。虽然这些年我们很少走动,我还是注视着你的,你脑袋灵活,胆子大,也能够吃苦,就是对自己放纵。儿呀,奔四啦,该收心了。你爸爸不容易呀,我知道你很孝顺,可是,他很想有孙子,很希望你稳定生活呀。” 王力凡埋头没有说话。 黎爱华继续说:“如果已经看准了私房菜,就安心好好做下去,成都的饮食行业是个不断进取、不断创新的行业。你这样来香港,走出来吸取新意,是非常对的,我也给你注意。如果资金有需要,我会帮助你的……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