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三章 西夏文明可昆吾刀法-《泡都》
第(3/3)页
“您老说的没错儿,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,为什么明代那么多的文化狂人,原因就是元代蒙古人的文化太差了;导致了人们一百多年没有出现文化巨人。到了明朝人们把积攒了上百年的思想一股脑的倾到在明代。致使文化领域出现了无数的艺术大师,我想就是这个原因。如今国人读书的尚少,读也是为了娱乐眼目而已。没有几个沉下心来去读一读国粹的,人们的心思都在物欲上,哪有闲心去思考。大多数人是人云亦云而已,我在日本看到我们的国宝的时候心里就不舒服,在俄罗斯看到西夏文明摆在人家的博物馆,就感觉到悲哀。也难怪吴冠中大师把自己的作品都捐献给了新加坡,国人确实是素质不高,大师寒心了。”
“噢!这个人我也知道,过去也认识,曾经就有人拿他的一张画来换我的一块玉,我没换呀!他那个时候的画就已经是价值连城了。老夫连自己的家眷都保不住,哪里还有心思保护艺术品。玉石这东西埋起来不坏,画那东西尤其又是油画,没处藏的。当时的条件你不清楚,藏哪里都有人给你翻出来。”
“可怜的年代,可怜的文化;如今见国人的文化也高不到哪里去。当前的教育如此的垃圾,人才都跑国外了。有良知的有才华的文化人都会为国出把力的。”
“嗯!你好好弄,好好学。老夫不会看错人,这门绝技你学会之后,我希望你将来授徒一定遵从我的意愿;心术不正者不可学,发家致富者不可学。沽名钓誉者不可学。”
我连连点头,我就发现老人边雕刻,边从一个小盒子里拿出一排雕刻刀。这种刀和一般雕刻刀不同,很古怪;我盯着看了半天,老人一笑说道“这是一排祖传的昆吾刀,你别看它小,都是宝刀。”
我取了一把,是三个棱的。上面有金刚砂,我对着零碎的一块小石头刻了一下,好家伙!跟钢刀一样硬的玉石,竟然掉粉质的颗粒,我自言自语“太厉害了。”
老人哈哈大笑道“这种东西市面儿上根本见不到,当年的祖师爷陆子冈就是用这个东西横绝一世;但是这个刀用手雕刻是不行的,必须安装在机器上;再用手制作。”
我说“昆吾刀法,很多玉器界的朋友都说早就是失传几百年了,没想到在您这里出现了。”
“昆吾刀自然是神品;但是心力更为重要,禅境之后下刀,则不重复。没有顿挫之感,也就有了流畅之所。这套刀的使用我送给你的秘籍中就有,图文并茂。昆吾秘籍是稀世珍宝,希望你别丢了。所谓的子冈绝世绝技就是指昆吾刀法。想得到他的人大有人在。”
我从怀中取出,《昆吾秘笈》;然后按照老人说的,翻到了昆吾刀法。就跟武林秘笈一样,不同的是刀都是在机器上制的。老人说“《达摩一苇渡江》的这个月亮,不能雕刻成满月,要雕成残月。”
“为什么?满月表明春和日丽,佛祖如来。达摩携佛而来,华夏大地从此有了无限仁慈和善良了。”
“满月俗,残月则增加了悲凉感;有了伤感也就有了艺术气氛。子冈大师制玉,凡刻新月,必上弦而偏右;刻晓月,必下弦而偏左。就是说新月的弦(直边)一定是朝左上方,残月(晓月)的弦一定是朝右下方。这样最能体现中国文人的内心世界。才能增加玉器本有的艺术感。”
老爷子的话我倍感叹服。又是三个时辰过去了,我们从西夏文化一只聊到了玉器、石器、木器、金器等一系列的艺术范畴。大师的知识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,这一夜我犹如脱胎换骨。爷孙两个兴致盎然的工作到了凌晨四点,老爷子从禅房的柜子里取出一瓶茅台,爷孙两个你一口我一口喝到了天亮,才兴致盎然的呼呼睡去。七十岁的老人喝酒就跟喝开水一般。
至此我二人到了下午四时才苏醒。我们爷孙两个又冲了澡,最后在梅园喝茶叙谈。此时正值三月初,梅花正盛。老人说说“这三颗梅树乃是四十五年前自己亲手所种。中间白的叫玉蝶梅花,右边儿叫“金钱绿萼”乃是当年我的岳父的陪嫁所增,左边的是雨梅从南洋带来的,叫美人青。据说是他祖父在中国培植,在南阳开花的珍品。”
看着梅花,再看看老人,人梅合一,绝世孤高。白色的玉蝶梅花已经落了一地。这个时候梅儿跑来,用小手一瓣一瓣的捡起来,塞在一个红色口袋中,这让我想起了红楼的黛玉葬桃花一幕。不由感慨道“梅儿,你为什么不扫呢?捡多麻烦呀?”
“爷爷说梅花不能扫,一扫就没了花魂。要捡,要爱惜花儿。就像妈妈珍爱我一样。”
¨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