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四章 论青春电影-《电影艺术大师》
第(2/3)页
和其他送审资料不同,李修平送去的故事大纲就是他要拍摄的电影剧情,他没有为了过审而刻意编写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,因为李修平这个青春片的故事本就是非常阳光非常健康的,绝对不是之后几年内地普通青春片的套路。
2011年弯弯青春片《那些年》大火,破了两岸三地很多纪录,自此之后内地有一群导演便看中了青春电影这个题材,内地开始出现一批狗血的不正常的青春电影,其中以《致青蠢》《匆匆哪年》《消失代》为代表,这些青春片的套路便是抽烟、打架、喝酒、车祸、堕胎、撕逼、出国,可谓狗血至极,浮夸至极,虚假至极,电影本身没有任何意义。
李修平这部青春片的剧本他前世便写好了,前世时他研究过许多青春片的资料,根据他的研究,之后几年内地青春片真的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垃圾,臭不可闻恶心至极的垃圾。
青春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片之一,在全世界都很流行,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,不管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,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能在青春片找到共鸣,这就是为什么青春片很受欢迎的原因。
一部青春片好不好,能不能打动人,这就是一个很严肃的议题了,以《致青蠢》《匆匆哪年》《消失代》为代表的内地青春电影之所以被观众唾骂抛弃,就是因为这些青春片都只是表达了青春时期一些极端的行为,他们都忘记了青春期最重要的内核——成长。
这方面弯弯的导演们就做的更好了,弯弯青春片流行并发光发热还得从八十年代说起,因为那时候正是侯啸贤杨的昌这些电影大师开始崛起的时代。
1983年由侯啸贤参与编导的青春电影《小笔的故事》上映,这部电影是反应退守弯弯的内地老兵与新一代弯弯小孩的故事,同年侯啸贤还导演了《风柜来地人》,讲述的是六十年代弯弯青年的故事,两年后他还导演了《童年网事》,两年后又出品了《恋恋峰尘》,这些电影都极具历史感,将六七十年代弯弯人民的迷茫坚持矛盾统统展现出来了,主角们在大潮流中成长蜕变。
到九十年代,弯弯青春片依旧强势无比,1991年杨的昌巅峰之作《苦岭街少年杀人时间》上映,1993年蔡明良导演的《青少年娜扎》上映,1995年陈玉讯导演的《热袋鱼》上映,1996年杨的昌导演的《麻将》上映,同年陈玉讯导演的《爱情赖了》等等。
以上的弯弯青春片都非常有时代感,观众能清晰的感受到电影里主角们所处的弯弯社会现象,全部都属于以小见大的电影,看这些电影,便等于看了弯弯的社会调查报告。
新世纪后,弯弯人民开始了小确幸思想,电影风格大变,小清晰小幸福开始成为弯弯青春电影的主流,其中以《兰色大门》、《听说》、《那些年》为代表。
不管是侯啸贤杨的昌这些大师们的作品,还是后来的小确幸作品,弯弯的青春片都非常注重人物的成长,这个成长是由时代变革以及人物本身的性格引导的变化。而内地的狗血青春片,他们则都将成长怪责与时间,爱情变了,那是时间的错,友情没了,那是时间的错,主角发神经了,那还是时间的错,电影的核心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抵不过时间的冲击,可以说非常的悲观消极,然而他们讲述着时间的无情,却没有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,没有表达出为什么会这样,没有表达出未来会是怎么样,仅仅是无病呻@吟般的争吵撕@逼,仅仅是现象,没有内核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