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所以在没有把握以前,没有试探的必要。 历史上,西魏也好,北周也好,从潼关出兵打洛阳,还真就没赢过! 第三条路,从蜀地出汉中,沿着汉水南下到襄阳,然后一路沿着长江和淮河,攻打北齐的南方。这条路坏处也很多,比如说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。 这个时候,中国南方的气候相当湿热,北方人完全不能适应,需要很久才能勉强不影响战斗力。 而且,北齐的核心统治区域,一个是以晋阳为首的太原盆地,一个是以邺城为首的河北平原。 至于江淮等地,北齐开发的力度不大。在高洋时期,这位皇帝甚至下达了减免税负十年的政策,基本上收不上来一分钱的农税。 等你从襄阳这边出来,北齐早就军事动员,大军开拔了。 更何况,现在襄阳已经不在北周手里,怎么能指望周军从汉中坐船到了襄阳地段,就被人家的水军打得七零八落呢? 所以这条路也是不行的。 那么问题来了,所有路都不行,那还要怎么办? 这才是宇文邕所顾虑的问题。 “唉,朕心忧虑,食不下咽啊。” 宇文邕感慨了一句,丢了南阳,北周的局面又恶化了。 “陛下,微臣这几个月,想了三策,不出五年,必有成效。” 杨坚对着宇文邕行礼道,那样子看起来还是一贯的温良俭让,偏偏君子风度。 宇文邕点点头道:“愿闻其详。” “第一策,蜀道难,众所周知。指望蜀地的粮仓输送长安,实际上是舍近求远。 关中并非是没有土地,而是没有人!自汉代以来,人人都讲求精耕细作。 若家中无人,则授田不受,长安郊外还有很多荒地无人耕种。 微臣的第一策,就是迁蜀地之民入关中屯田万顷,以作军粮。” 像后世某些小说作家写的历史小说,其中奇谋妙策层出不穷,但大多数都是天马行空。限于古代的历史条件,经济环境,很多策略看起来美,实则没有一点实施的可能性。 然而杨坚的办法很现实,也很粗暴。关中没人,那就直接迁徙户口好了,有什么好说的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