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7章 隐患(上)-《北朝求生实录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不可否认,佛堂里藏污纳垢,确实有些宵小之辈。但是并非所有和尚都是如此,更是有一些社会影响力极大,德高望重的高僧。

    慧远大师,俗姓李,祖籍敦煌,后迁居建兴郡高都霍秀里(在今山西晋城市境内)。自幼丧父,与叔同居。

    他13岁出家,16岁随湛律师赴邺城学习佛法,博读大小乘经论,后从大隐律师学《四分律》,学成后返回高都,在故里结室为庵,创立道场,讲经说法,注疏佛教经典,草创硖石寺,即今天的古青莲寺。

    慧远为什么会在长安郊外呢,就是因为他听说了宇文邕灭佛的事情,远道而来劝阻皇帝不要拆毁长安的佛堂。听说今日皇帝会御驾亲征,巡视南阳,故而在必经之路上等着。

    慧远在周国影响力极大,历史上周武帝死后,他就再次入长安大兴善寺,在此地主持法事,注疏佛经,后来又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认可,敕其主译经文,刊定辞义。

    此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且不可磨灭的贡献,他一生著述颇丰,主要有《大乘义章》、《大涅磐经义记》、《十地经论疏》等20部共100余卷。

    长安不知道此人的民众,实在是少之又少,所以当慧远报上名号之后,行军向导就立刻来求见宇文邕了。

    哪怕是皇帝,此刻也不得不给慧远几分面子,沉着脸走到对方面前。

    黝黑的一个中年和尚,有点瘦,看上去慈眉善目的,穿着红色的“三衣”(就是袈裟)。

    “朕受天命,养育兆民。

    佛经说‘真佛无像’,而现在天下处处寺院,殿殿佛像,真是劳民耗财,有悖佛经,无益国家,不应保留,因此,朕命你们将天下经像,统统废除;

    同时,僧徒不敬父母,为大逆不道,国法难容。自今之后,僧人全部还俗,回归本家,以就孝道。

    朕意如此,慧远,你有何看法?”宇文邕咄咄逼人的问道!

    “陛下,此事万万不可!”慧远平静而铿锵的说道,声如洪钟,振聋发聩!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