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他对汉室的衰落痛心疾首,想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,虽然一直呆在陈国,可刘宠无时无刻不为汉室的前景忧心如焚。 为此,他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,带领信得过的属臣来祭祀天神。可是这些他并不能对外人说,他也担心遭到天子刘宏的责难。 见刘宠还不表态,刘蕴继续说:“别人都说陈王叔父如何爱民如子,如何治理有方,是难得的明主,难道就忍心看着宦官祸乱天下吗?”刘宠神色复杂的摇摇头, “无须多言,本王只能在暗中帮助你们复仇。”刘蕴闻言,虽然有些失望,但总比陈王什么都承诺要好,于是再次拜倒说:“侄女相信陈王叔父的心跟汉室是始终连在一起的,不能坐视不管。”接下来,大殿的气氛有些沉重,众人都在默默想着心事,也无人在此时站出来敬酒。 吴咏随意吃了一些食物,便向陈王刘宠提出告辞。刘宠并未多做挽留,而是让国相魏愔替自己送吴咏等人一番。 不一会,魏愔回到大殿,却被告知刘宠在书房召见他。于是辞别同僚,匆匆来到书房。 此时刘宠正练习字帖,见魏愔进来,他头也不抬问道:“国相以为吴咏如何?可有拉拢的把握?”前文说过所谓的国相,其实就是诸侯国里的丞相,主管这诸侯国的一切政事。 诸侯王基本上不管事,因为没有兵权,也没有行政权,只有一个收税的权利。 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开始,汉室的诸侯王就一直比较弱,而且实际权力越来越差。 到了刘宠这种汉末的诸侯王,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,刘宠也是汉末众多几十个诸侯国里,唯一一个混得风生水起的。 刘备,刘表,刘岱,刘繇等人,虽然都是汉室宗亲,但是他们都不是诸侯王,正因为他们是不是诸侯王,所以他们能够在朝廷里当上封疆大吏。 反观那些汉末的诸侯国,都是寂寂无名之辈,甚至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,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。 比如齐王刘承,中山王刘稚,梁王刘弥,东平王刘凯等人。这些人,能够留下一个名字就不错了,连事迹都难寻。 正是因为他们身上顶着一个诸侯王的身份,导致他们在乱世到来的时候,根本没有争霸天下的资格,身份恰恰限制了他们,让他们不能担任州郡的掌控者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