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 游学天下 第230章 巡视渔场-《人在汉末,种田起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吴咏,你不在洛阳陪天子读书,怎么来这里了?”

    “是啊,吴咏你来这里,怎么不提前通知我们一声。”

    “哈哈,吴咏你既然来了,一会咱们下海比赛游泳可好?”……众人七嘴八舌的问话,让吴咏被他们吵的一个头二个大。

    就在他不知怎么回答时,李擎出现了,只见他大声喊道:“都聚在这里做什么?活都干完了吗?日落之前没干完,可是要扣工钱的。”话音刚落,人群立刻散开,吴咏这才松了口气,与两人见礼。

    李擎听到吴咏的来意后,便笑道:“既如此,我就带你在岛上四处转转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多谢伯父了!”吴咏拜谢道。李擎摆摆手,

    “都是自家人,不必多礼。再说要不是你的主意,这舟山岛可没有如今热闹的景象。”说罢,李擎便与鲜于策一起领着吴咏四人来到港口处。

    此时正有数十条渔船靠岸,一筐筐的渔获不断被卸下船。吴咏一看,好家伙,都是大黄鱼,而且,还都是一尺以上的大鱼,这一条最少也有两三斤重,搁在后世能卖到天价!

    大概半个时辰过去,船上所有的渔获都被卸下来,渔船又开始出发捕鱼了。

    “如今他们每天都是出船两次,每次差不多都是满载而归。”鲜于策解释道。

    吴咏粗略估算一下,虽然现在由于技术的原因,使用的都是搭载四五人的小渔船,但一船也能拉上千斤的渔获。

    因此,他们出海一次,便能收获数万斤的渔获,一天下来怎么也有十万斤。

    什么,你说不一定每次都满载而归?开玩笑,你当这时是后世啊,这舟山渔场可是从来未开发过。

    至于鱼够不够捞,这个也完全不用担心。要知道,后世舟山渔场在疯狂捕捞的情况下,每年还能收获数十亿斤甚至上百亿斤的渔获呢。

    这会儿,这些天然渔场里的渔获基本上就没人动过,一年捞个几百万斤,简直就是毛毛雨。

    说实话,最初的时候,鲜于策心里也没底。连渔船都是租借别人的,等他真正见识到渔船的鱼群后,立刻拍板买下数艘渔船。

    这不,不到一年时间,他们就发展了数十艘渔船,就这还不够用!他打算明年至少要将渔船的数量翻倍。

    接下来,两人又带吴咏去参观了晒盐池。先前说过,东汉的盐铁政策是官营和私营结合。

    由于盐铁开放,盐价已不象西汉那样统一控制,而为市场供需所调节。

    但即使如此,老百姓吃一点盐巴都成了一笔巨大的开支,很多老百姓炒菜时都要数着盐巴一粒粒下锅的。

    当然如此昂贵的价格,也和此时的落后生产工艺有关,时下基本用的是煮盐的方式。

    这种制盐方法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木柴,铁锅的损耗也很大,一般几次下来铁锅就要报废了,大多数人家是舍不得用家里仅有的铁锅去干这种事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