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更因为反对的前提是,朝里得有咱们江南的人啊... 如今的官场,江南系的官员差不多都快被朱棣斩尽杀绝。 要不是不能任由北方坐大,恐怕连这最后的两三成也不剩什么了。 如今的朝堂也好,地方也罢,官员的出身可不再是浙东系、江西系,而是来自大明各地,错综复杂。 这样一来,还有哪个敢反对,哪个能反对? 江南系想反对,人手不足。 其他地方的巴不得赶紧迁走,最好迁到自己老家去。 尤其是出身陕西的官员,一听陛下想迁都?好啊! 去什么北平啊,你看额们陕西多好?多少朝的古都啊? 当年洪武爷不就差点想把京城迁到这里来吗? 只可惜朱棣早就打定了主意,一心要带着满朝文武去北平吃沙子去,谁劝也不好使。 吵来吵去,吵到最后,应不应该迁都的问题几乎没人提起, 他们所争的,反倒是应该迁到哪里去才好。 没等朱棣一锤定江山,郑赐的一句发言,振聋发了同僚们的聩: “争什么争啊?月前陛下就命户部批了银子、工部出人,姚广孝早带着钱和人,去北平选址了...” 一语惊醒梦中人,百官们这才反应过来,原来陛下早就定了,询问他们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。 有些刚刚经历刘观一案,惊魂尚未定的官员,开始怀疑这是不是陛下设下的套,就为看看他们是不是听话,是不是忠心? 顺便再砍几个脑瓜子,为新都打打地基祭祭旗? 这些人下朝回家之后,思前想后总觉得不踏实,赶紧连夜起草奏疏,表示热烈拥护永乐大帝的迁都工作。 迁都是积极的,是向上的,是应该为万民欢呼簇拥的... 相较于官场的暗流涌动,民间反对的声音反而更加激烈。 毕竟好好的天子脚下百姓,咋一下子就成了乡下人啦? 以后跟三姑六婆还咋吹牛逼,还怎么抬起鼻孔看人? 民怨沸腾了好些日子,但朱棣仿佛听不到、看不见,一意孤行。 直到半个月后,朝廷忽然下了一道旨意,皇榜贴满天下—— 即日起,应天府正式更名为南京,同时迁都之后,南京亦设六部,协助朝廷管理南方。 南京一应职司俱全,与北方齐平,无分高低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