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后50米时握棒的右臂容易因疲劳导致肩部外扩,一旦肩歪了,摆臂节奏就会乱。 但布雷克的背阔肌始终保持轻微收缩,像两只无形的手把肩胛骨向脊椎“拉”,让肩部始终贴在躯干两侧“不冒尖”。 菱形肌则在肩胛骨下方“垫着”,避免手臂后摆时肩胛骨过度后移。 所以看他后50米的摆臂,右臂和左臂的幅度差始终保持在5厘米内,没有因握棒而出现“一轻一重”的歪向。 上半身越稳,下肢的发力就越专注。 速度自然不会崩。 再配合呼吸与发力的“深度绑定”。 跑到80米时,布雷克的呼吸频率从“两步一呼”变成了“一步一呼”,但呼吸的深度反而变缓了。 不是喘不上气,是他在通过呼吸“调节肌肉状态”。 这是长期200米训练练出的本能。 后程拼的不是氧气供给,是“用呼吸控制肌肉紧张度”。 这也是单纯的百米选手不具备的能力。 这时候布雷克呼气时胸腔会微微扩张,带动膈肌向上顶1厘米,这个微小的动作能让腹直肌的收缩力度“松”0.5%。 别小看这0.5%,持续收缩的肌肉需要“微放松”来避免僵硬。 吸气时则刻意放缓节奏,让空气匀速进入肺部,横膈膜下降时轻轻“压”一下腹部,又能让腹斜肌的发力“紧”0.5%。 一松一紧之间,核心肌群始终保持“有弹性的紧张”,不会因持续发力而“僵死”。 更关键的是呼吸与步频的“同步率”。 他每一次呼气都刚好落在支撑腿落地的瞬间——支撑腿落地时地面冲击力最大,呼气时胸腔扩张能缓冲一部分冲击力。 每一次吸气则落在摆动腿前摆的瞬间。 吸气时横膈膜下降,重心轻微下沉,刚好配合摆动腿向前送的惯性。 这种“呼吸-落地-摆腿”的完全同步,让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顺着“呼吸的节奏”走,没有一丝“对抗发力”。 就像人走路时手臂自然摆动最省力。 他后50米,尤其是最后30米的跑法,就是把全身动作都“嵌”进了呼吸的节奏里。 也许不是像苏神那样有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辅助。他是依靠自己在苦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,去找到那个最佳点。 这个办法虽然很笨,也有些原始,但如果你的天赋足够的话,的确也能起到奇效。 当然普通人不要学。 因为你没他那个天赋。 在这样的情况下,布雷克可以说是越跑越快,那里没有人想得到他在做了交接训练之后,反而会把自己的上限给爆发。 米尔斯可能也没想到。 这是意外之喜。 因为交接变得更流畅,不仅是交接的地方,省了时间,甚至让布雷克触发了某个扳机点……让他整个百米的天赋释放得更加彻底。 开始把自己的极速耐力天赋。 也开始在接力中兑现。 张培猛这个时候,已经发现了这个危机。 这是之前没想到的,因为面对牙买加,种花家接力队也做了不少的假想策略。 但没有一个会在这里就出现这样的变化。 如果这样下去。 后面的压力就太大了。 甚至很有可能是输掉……比赛。 张培猛甚至完全没想过。 前面那一段黑绿色的身影。 他完全没想过自己可能是4个棒次里面。 可能是落后最大的一个。 他可以接受自己赢不了苏赵。 但是如果连劳逸都没有赢。 如果连劳逸都比自己做得更好。 那他恐怕真有点想不通。 难以接受。 毕竟今年的卡特不也回归巅峰了吗?那人家怎么没有被拉爆呢? 交接给自己的时候,自己不还领先了吗? 难道在自己手上大幅的落后? 不行。 张培猛想到这里顿时来了火气。 全力追击起来。 但这里有个问题。 兰迪率先看到。 那就是如果张培猛在这里就猛冲的话,他的耐力…… 能把最高速度维持那么久吗? 毕竟接力这个环节,绝大部分都是在途中跑。 没有多少启动和加速的环节。 布雷克这么做,是因为他有人类极致的速耐天赋。 问题是张培猛没有啊。 强行做的话会不会提前出现崩盘甚至节奏影响呢? 万一跟不上或者是消耗过度,待会儿交接的节奏被打乱,那可能更加得不偿失。 因为交接都是有训练的,有一定的固定记忆,虽然说可以按照比赛中的情况调整,但最佳的路线肯定是训练的最多的路线。 要是张培猛这个地方提前透支了速度,导致最后交接的时候速度上不去。 那第三棒的苏神就需要这样慢下来等他…… 那这一来二去亏的更大了。 但他也理解张培猛为什么要这么做。 事情从来就没有完美的标准。 如果现在不追。 那很可能就已经追不上了。 甚至是整个接力比赛都会输在他这一棒上。 因为他的这个一棒而导致所有的棒次全部陷于被动。 他肯定也接受不了。 现在这个两难的局面。 兰迪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 只能看看。 张培猛自己选的这条路。 怎么发展了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