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1厘米。 因为在比赛观看的视角下,这种小幅度的偏移是看不出来的。 即便是近景镜头。 也不容易看出来。 但就是这一点微小的差距,做得越好自然就越快。 只有1厘米的话。 肉眼看起来简直就像是一把尺。 从起跑器上蹬出来的时候就破开了跑道的左右两边。 这意味着,在从起跑器蹬伸到第一步着地的0.2-0.3秒内,他的身体重心几乎是沿着理想直线向前移动。 这种控制精度。 举世罕见。 别说罕见。 应该用更精准的一点词语来衡量。 那就是。 前无古人。 只有他这一个。 起码目前为止就只有一个。 能够把自己的启动控制精度。 做到这样的水平。 实现这一精度的核心在于“多环节协同制动”技术。 当运动员从起跑器出发时,腿部的爆发性蹬伸会产生强大的向前冲力,若控制不当,躯干容易出现“甩动”,导致重心向一侧偏移。 苏神这里采取了三个点。 来解决这个问题。 一是髋关节的定向转动。 他的髋关节在蹬伸阶段始终保持与前进方向一致的微小内旋,避免了因腿部发力不均导致的躯干侧倾。 二是核心肌群的等长收缩,通过腰腹肌肉的持续紧张,将躯干固定为一个刚性整体,防止上半身因惯性出现左右摇摆。 三是摆臂的对称控制,他的双臂摆动幅度差异控制在2厘米以内,摆速差不超过5%,这种对称性有效抵消了上肢运动对重心的侧向干扰。 做个简单的比喻就是,在运动生物力学仪器捕捉的三维轨迹图显示下。 普通运动员起跑时的重心轨迹呈现“蛇形”波动。 尤其是采用八字启动。 虽然带来了扭矩的力量。 但是问题肯定也会随之而来,这就像是之前说的没有绝对的好处,任何事情都有双面。 比如采取八字启动,通常在第一步蹬伸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向支撑腿侧偏移。 而苏神的重心轨迹几乎是一条平滑的直线,仅在两脚交替支撑的瞬间有0.5厘米以内的微小波动。 随后迅速回归直线。 波动都会有,尤其是计算大样本的平均值。 你不能用自己某一次做的好,状态好来作为标准。 看你的整体样本才有参考意义。 苏神现在整体可以稳定在0.5cm以内。 这就是他敢在这里这么做的基础。 没有这个基础。 直接来的话,在这种大场合之下。 别说惊艳众人。 没有技术暴毙就不错了。 这种稳定性使得他在起跑后2秒内。 约跑出10米多距离。比普通运动员少消耗约8%的能量,为后续加速阶段保留了宝贵的肌肉糖原储备。 当然,想要做出这种超精细技术的前提,就是你的身体条件要达标。 苏神对身体重心的高精度控制,并非单纯依靠肢体动作的机械调整,而是以强大的核心肌群作为“运动平台”。 在训练的过程中穿戴的运动传感器设备反馈…… 采取重心前移轨迹直线性的技术时。 他在起跑阶段腹直肌、竖脊肌的肌电活动强度较其余精英运动员高15%。 这种高强度的肌肉激活状态,是维持重心稳定的生理基础。 也是这么多年科学运动,科学训练,科学开放,打好的扎实地基。 因为在短跑起跑阶段,核心肌群的功能可概括为“刚性支撑”与“动态调节”的双重作用。 当运动员处于起跑器上的预备姿势时,核心肌群通过等长收缩。 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。 会将躯干固定在约45度的前倾角度,此时的核心如同一个“刚性支架”。 确保上肢与下肢的力量能通过躯干高效传递。 而在蹬伸离地后的空中阶段,核心肌群则通过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的快速转换,微调躯干角度,补偿因摆臂、摆腿产生的重心偏移,此时的核心又如同一个“动态平衡器”。 就这里。 苏神就做出了这么多的准备工作。 这也是他为什么现在可以轻松掌握这些技术的基础前提。 不然就算是脑子能理解。 身体跟不上。 也是白搭。 你要搞清楚。 这可是竞技运动。 而且是人类最早最古老的竞技运动。 抛开身体的技术完全就是在扯淡。 苏神就像是画出了一道流光。 整个人当初的一瞬间就已经拉开了其余人。 没别的,就是因为它采用了以上这些技术条件。 其次就是。 反应。 也是这些人里面最快的一个。 和他相反的。 则是尤塞恩.博尔特。 只有0.163。 光是这里。 就要被苏神拉开0.05以上!!! 这样。 就算是硬实力比我高。 这次又能高多少呢。 你这个反应。 可是0.150及格线。 都还没到啊。 尤塞恩。 ps:第一更~ 第(3/3)页